考入西湖大学,他加入了“中国量子之父”执掌的研究所! | 在浙师,你也能
前不久,西湖大学开学,
在这所学府,学历最低的人是博士研究生,
博士生每月补助5000多元,
这里更有施一公、杨振宁、马化腾、王健林……
而在西湖大学今年的120名博士新生中,出现了浙师人的身影:
他就是我校生化学院有机化学硕士毕业生——吴林。
“我就爱啃‘硬骨头’”
“从底盘车轮外壳挑出合适的配件,利用零件互补作用拼装成一辆汽车,让车实现某种特殊功能。”他形容自己的超分子研究方向。
“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,整体知识框架零碎,甚至有些理论框架没有搭建。它就像一个新生儿,我们需要给它'塑型',找到足够理论就必须先看书。”吴林说。
为搭建框架,吴林一周有六天半都待在实验室,每天至少待10小时。为了伺候好“黏人的反应”,一两点走出实验室是常有的事。此外,他还抽空将《超分子化学》等5本加起来将近4000多页的书整整读了两遍,阅读文献400多篇。“大到前人的研究方向和实验程度,小到术语的使用,我都要仔细琢磨。” 吴林说。
理论被驳回陷入焦躁是常事,但吴林是个有问题就一定要马上解决的人。一次做自由基反应实验,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反应过程,实验停滞了整整三周。吴林一天到晚翻阅文献却思路寥寥,好不容易找到类似反应过程,反应结果又与想象大相径庭。“最后我改进了同学的实验方法,又经过将近半周时间的试错,翘首以盼的目标产物才终于出现。”
“要做就做和别人不一样的”
基于自己创建的理论知识框架,吴林又选择了一条很少人踏足的方向——分子开关和分子器件。
实际上分子开关就是外力利用AB不同的理化性质,使两者的结合产生拉伸回缩类似开关的状态,“一开一关,虽然简单但研究起来并不容易。”目前很多研究仍在简单猜想以及理论验证阶段,吴林直言“分子开关受用范围十分狭窄,要做就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。”
可遇到微观世界的不可操控性太强的难题,吴林就犯难了。扩大分子开关受用范围就必须把分子开关宏观化,吴林突然想到自己本科时对聚合物性质的了解,“做成类似“泡泡糖”可拉伸的聚合物,不需要仪器就能看到的实体。”
困难一个接着一个。等研究方向框定下来,实验又遭遇瓶颈,研究聚合物成分、催化剂种类等问题无处考查,需要根据经验推断,“很多时候像是在门口打转,就是进不去。”
吴林和实验室师弟师妹。
直到吴林研究生毕业,这个超分子的课题都还未能结题。这始终让吴林耿耿于怀,“我清楚知道前沿的探索总少不了磕磕绊绊,我梦想有一天能够看到自己构建的大厦能够被一处处照亮。”这场让吴林“又爱又恨”的研究长跑并未结束,为了继续超分子的研究,他跨上了考博之旅。
“以天下为己任,做高端人才”
“我向往思维碰撞、学术研讨的天堂。”当他知道冷冻电镜、高解析度质谱仪等高端的仪器将陆续进入西湖大学实验室后,西湖大学便成为吴林心驰神往的学校。“中国量子之父”的潘建伟执掌的理学研究所今年第一次招收化学类的博士生,在80多位985、211优秀化学类研究生中吴林最终脱颖而出,成为理学研究所20多位博士生中的一员。
出于对超分子研究的兴趣,当导师章康达向他推荐荣获 “北美洲化学工程项目创新与卓越贡献奖”的刘志常时,吴林开始密切关注刘志常的学术动态。
吴林和导师章康达。
吴林将刘志常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报告读了至少三四遍,面对不了解的黄金提纯使用α—环糊精外层配位方式,吴林主动学习、记录收获;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冷冻透射电镜,他通过网络自学……
保护自由基想法图
在理清了刘志常研究的内容后,吴林通过导师的帮助与刘志常取得联系。“与刘老师交流,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他的研究特点和实验见解,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研究。” 吴林提出的一个想法,与刘志常的某一学术成果,有异曲同工共之妙,吴林因此得到了刘志常的赏识并如愿进入其研究小组。
谈及未来,吴林表示将继续执着于科研之路,“成为‘以天下为己任、做高端人才’,这是我的目标。”吴林说。
记者 | 甘素凡
图片 | 源自吴林本人
编辑 | 叶蓓